鐵桿深入火紅坩鍋中挑起,轉身在鐵青的模具內落下!

短短不到5秒鐘的熟練動作,背後是歷經三四十年的扎實功夫。

 

手工挑料不同於機器下料,能交由機器控制火紅玻璃膏的重量,為了保持商品的穩定品質,只能憑藉著師傅們的經驗、手感,在一次次的起落間掌握著取料的重量。

 

師傅從取料口捲取料後,左右翻覆整料確保玻璃膏在"料頭“上保持均勻的形狀,於適當的料溫下落入模具。

 

下料

 

挑戰才剛開始!

 

呈現流體的玻璃膏,落入模具時,不能碰觸到模具的邊緣,只能準確地朝中心落下,讓塊料置中在模具內,因為這些細微的偏差都會導致成形時產生折痕、和氣泡等瑕疵。越小件的作品,難度就越高。

 

同時在模具口另一位師傅,手持剪刀 精準地將落進模具的玻璃膏剪斷,確保每一次落下的重量一致。

無法用手感受到玻璃膏的重量,剪料師傅只能憑藉著眼睛判斷下料的量、速度。

兩位師傅在起落間建立起屬於職人的默契與節奏。

 

 

料頭

白色橢圓狀為料頭(高溫耐火泥材),依取料量塑製大小不同規格呈橢長形狀套固於取料桿前端的高溫耐火泥材。

 

而玻璃膏包裹著的為使用完的料頭冷卻後的模樣。